小說家加藤シゲアキ的第三部作品—《Burn.》,又再一次開闢了新的界限。本作闡述一個失去情感的人,遇上了也許普通人一生也不會接觸的人,從而獲得情感上的「重生」,能夠明白甚麼是情感,一個有關於找回了「心」的故事。
夏川怜司是一名舞台劇作家,亦是曾經灸手可熱的童星。由於留學的緣故因此忘卻了童年大部份的記憶。然而一次機會,怜司在醫院偶然遇上舊友蘿絲,蘿絲與怜司談了起來,回憶也逐漸於腦海浮現,那個關於自己曾經失去了「心」又找回了「心」的奇妙經歷。
版權資訊 《Burn.》 作 者:加藤シゲアキ 出版社:株式會社KADOKAWA 印刷商:大日本印刷株式會社 2014年3月31日 初版 |
夏川怜司,是人氣爆紅的童星,街上的女高中生經過也會高呼好可愛,然後嚷著合照,因此怜司出門都要戴帽子和口罩作偽裝。當然,自小成為名人也不盡是好事,除了同學會拜託拿到那位名人的簽名,還有些心智不成熟的人以此嘲諷。
但怜司對此全無感覺,因為情感於他而言,就像是一種工具,可以隨拿隨放的,平常他只會在演戲時用到,本人認為若然生活上也要用到情感實在是麻煩。怜司的母親十分忙碌,身兼怜司的監護人及經紀人,經常要工作到深夜,日常基本的起居照顧均是怜司自己料理著,可想而知,沒有多少人有充足的時間了解怜司。這樣的怜司,卻似乎是命中預定的,遇上了兩個幫助他找回了「心」,至關重要的人。
一日,怜司放學途中經過宮下公園,又再被高年級的同學欺負,之後意外與露宿者德叔結緣,大情大性的德叔的對眼前頭腦聰明又冷靜的小孩十分感興趣;同時怜司也不知怎的對德叔十分在意,結果怜司一有空檔便往宮下公園跑,與德叔日漸熟絡後,又認識了在地下表演空間工作的變裝男子蘿絲,就是如此,怜司在德叔和蘿絲的相處中,見識到平常從來沒有機會接觸到的事物,並且與他們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間。
原來空無一物的軀殼、毫無波瀾起伏的心,日復一日的平淡生活,只有工作和鎂光燈的生活,因著這個童年的奇妙經歷,怜司的情感世界慢慢產生了變化,直至最後連靈魂也彷彿被喚醒而騷動起來,怜司重新找回了「心」,燃燒了靈魂。
本作的場景設定首次突破演藝圈的環境設定,轉為與演藝圈稍有關聯的舞台劇世界,給予讀者有新鮮感。雖說如此,本作焦點仍集中在怜司童年的故事,對舞台劇方面並未有太多著墨。反之,筆者個人認為作者希望透過本作向讀者呈現出不一樣的世界觀,就是社會中的小眾—露宿者與變裝者甚至跨性別人士。對比處女作《粉與灰》及第二作《閃光交叉口》只環繞主角圈內所發生的事,本作提供了稍為廣闊的世界觀,包括怜司身處的城市以及其變化,同時帶出「另類秩序」、「情報交易」及社會政策所帶來的影響,就是將環境設定由怜司本身與社會層面緊扣一起,讀者能夠明確感受到環境設定變化如何影響怜司與其他人的互動,而又因著這些不可抗力的環境變化令怜司的心理出現起伏。
相較之前兩部作品而言,本作從多重視覺轉為主觀視覺,圍繞怜司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而鋪陳故事發展,支線角色雖有各自的故事,但卻對怜司要經歷的故事發展並無特別大的影響;對比前作《閃光交叉口》而言,支線角色的各自行動交織出一個由不同線性發展的故事的交匯點。採用了較之前更簡明的時序及情節推進使讀者更易理解及投入故事之中。
另一方面,本作減少了描述內心部份的篇幅,改為以敘事為主的帶出怜司的故事。筆者認為此處原因有二,一是有意突破前兩部作品在主線人物上深刻描寫的心理部份作出對比,期望營造出一個較易於理解的故事;二是怜司本來是無法感受感情的人,刻意鋪陳他如何藉著認識德叔及蘿絲而啟發他認識真正的情感,比起描述他如何從空洞的心靈中併發出情感更合理及有感染力。在此略提一下,本作使用了對比手法,突顯出「有情感」的怜司的同學及社會大眾對露宿者及變裝者的排斥態度是機器般的行為,比起「無情感」的怜司更像機器地活著,隨從著世俗的價值觀決定自己的行動。
而說到怜司童年就像無情感的機械,就像編程一樣只在演戲時啟動名為「情感」的程式,令筆者想到曾經讀過的《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曾提及,阿德勒認為情緒是一種工具,是可以根據「目的」而自由運用的,書中以咖啡店的一幕意外闡述要點:當你在咖啡店被店員不慎灑了一身,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不是朝著店員怒吼,人們都以為是被潑到了而怒吼,事實上為了怒吼而發怒,期望藉此令店員屈服,因為一一說明太麻煩了註1。
註1:見於《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第38-42頁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葉小燕譯, 2014)
筆者認為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很像,但不完全等同怜司的處境,例如擔任笑容可鞠、殷勤有禮的服務人員;勤勉向上的下屬;細心體貼的情人等。生活中有時也會像怜司一樣,需要啟動名為「情感」的程式,去應對想要逃避,感到麻煩的事件/處境,有些人為了逃避那些責任,或許又會像阿德勒所言,使用名為「情緒」的工具,希望藉此達到自己的目的。筆者認為「情感」就像一把兩面劍,人居此間可以感受到快樂、幸福;但也可能因此帶來傷痛、苦澀,就如愛情、友情離離合合,情感讓人經歷人際關係承載而得之樂,同時也讓人經歷人際關係伴隨而來的苦。
本作予筆者的感覺是一個「普通」的故事,當然完全沒有任何貶義,所謂「普通」是指對比前兩部作品而言較為簡潔明快的故事結構、情節推進,令人感覺就像是一齣隨著演出時間推進的舞台劇般,沒有太多的時空穿插,筆直的向前直到終點。而有別於前作般深刻描述主角的心理狀態,較為陰暗的故事,提供讀者反思的空間,本作的各種設定使讀者更容易以第三者的角度瞭解主角,並非投入主角的角度或感情中,而是從旁觀察的人,所以反思也會得出完全有別於前作的結果。
最後,本作是有關一個曾經沒有「心」的少年,遇到了不可思議的德叔、蘿絲,遭遇種種的經歷後,重啟了自己的「心」,情感也終於有所歸屬。當然我們沒有多少人有機會當過童星,嘗試過操控情感演戲,實際卻無法感受情感的經歷。但現實上我們都在好好扮演著我們的角色,職場上面對上司、客人需要親切的情感、面對男、女朋友需要親密的情感、面對朋友需要歡樂的情感。相信我們也非時刻都經歷自己真實的情感,但不要落入操控情感的處境裡,而是要勿忘初衷,謹記喚醒我們靈魂的人、事、物,就如啟發怜司的德叔及蘿絲一樣。
相關閱讀: